Acer Swift Edge 16具備16吋3.2K OLED 顯示器,螢幕刷新率升級至120 Hz,並支援100% DCI-P3色域,能提供最生動、逼真的色彩和影像效果;並搭載 Windows 11,最高能支援Wi-Fi 7[1]連線,更透過Microsoft Pluton安全技術和一系列智慧功能擴大相容性,讓使用者在享有高速無線網路時,也能確保隱私資料的安全。
Acer Swift Edge 16超輕薄鎂鋁合金機身厚度僅1.295公分,重量僅1.23公斤,採用有光澤的橄欖黑塗料。Acer Swift Edge 16的16吋3.2K OLED(3,200 x 2,000)顯示器支援120 Hz螢幕刷新率、100% DCI-P3色域,及0.2毫秒反應時間,讓使用者得以盡情享受劇院級的視覺體驗,並結合1,000,000:1對比度,500尼特的峰值亮度,呈現精準且高對比的清晰色彩,更通過 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認證,且為獲德國萊因TÜV 顯示認證的顯示器,有助減少藍光,提高長時間觀看的舒適度。
Acer Swift Edge 16透過最新 AMD Ryzen 7040 系列處理器,提供優異的效能速度和耗電效率,在不插電的情況下能擁有更長的續航力,而最高搭載 AMD Radeon 780M 的顯示晶片能為使用者帶來沉浸式的視覺饗宴;配備特定處理器的機款則採用 AMD Ryzen AI 技術,為使用者打造嶄新的AI使用體驗,包括視訊通話的即時視訊品質升級。透過內建預設的 Microsoft Pluton 安全處理器,Swift Edge 16能提供抵禦惡意複雜攻擊的額外保護,而 Windows Hello 的指紋辨識器能執行生物辨識驗證,讓使用者輕鬆登入採用 Windows 11作業系統的筆電。
Acer Swift Edge 16配備高達32 GB的 LPDDR5 記憶體和高達2 TB的 PCIe Gen 4 SSD 儲存空間,可實現高速資料傳輸、更低的延遲和更短的載入時間,而 TwinAir 冷卻系統配有改良型風扇,加上鍵盤進氣口的精心設計,能有助於維持高效的全速運行。
最新版本的 Swift Edge 系列最高支援 Wi-Fi 7,具備高達5.8 Gbps的增強速度、低於2毫秒的低延遲率以及快速穩定的無線連線能力。Swift Edge 16更配備一系列智慧功能,提升整體的生產力和易用性,使用者能利用1440p QHD網路攝影機進行視訊會議,更能透過 Window Studio Effects 的自動取景、視線校正和進階背景模糊功能,以最佳的光線和角度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採用宏碁時序雜訊抑制(TNR)技術、Acer PurifiedVoiceAI 降噪技術,實現高品質的視訊通話體驗。
Swift Edge 16亦配置一個全尺寸鍵盤和一系列基本連接埠,包括兩個 USB Type-A 連接埠、具有快速充電和顯示功能的雙 USB 4 Type-C PD 65 W 連接埠、HDMI 2.1和一個 Micro SD 讀卡機。
MSI 微星科技 (2377-TW) 今 (23) 日宣布,旗下 MSI MEG Z790 GODLIKE 電競主機板拿下 COMPUTEX 官方最高榮譽的 Best Choice Golden Award 金獎、MSI Creator Z17 HX Studio 創作者筆電則榮獲 Best Choice Category Award 類別獎。
COMPUTEX 為全球具代表性的電腦及科技盛會,將於下周登場,其官方獎項「Best Choice Award 最佳產品獎」為國際買主採購指標,由產業專家組成的評選小組於多項競賽項目中,針對產品的「功能性、創新性、市場潛力」三大指標評選出優秀產品,是 ICT 產業卓越表現的象徵。
MSI 微星科技行銷副總經理程惠正表示,MSI 非常榮幸能再次獲得 COMPUTEX Best Choice 最佳產品獎的肯定。除了兌現對技術創新與美學設計的堅定承諾,我們也將持續突破創新,為全球玩家、創作者以及商業菁英帶來更加極致的體驗。
華碩在4月下旬舉辦的Thincredible發表會上,揭曉標榜全球最薄、重量僅1公斤的OLED筆電Zenbook S 13 OLED,強調僅有1公分厚度,而重量僅有1公斤,更符合Intel Evo規格設計,在追求輕薄之餘也維持運算效能及便利的使用體驗。筆者在後續取得此款筆電,實際感受其極致輕薄、輕量化後,是否能保有足夠工作所需效能表現。
▲華碩極致輕薄筆電Zenbook S 13 OLED
更輕、更薄也更耐用,但不犧牲效能
Zenbook S 13 OLED的設計中,本身以全金屬框體打造,並且通過2倍軍用規格測試要求,更搭載可對應14小時以上使用電力的電池規格,配合可顯示更明亮、鮮豔色彩的OLED螢幕,更符合Intel Evo設計規範,在效能表現提高20%,散熱表現更提高30%以上。
Lenovo 為今年的 Legion 系列遊戲筆記簿電腦,配備專為電競遊戲而設的 Lenovo LA AI 晶片及 Lenovo AI Engine+ ,實時監控遊戲中的 FPS,並動態調整以獲得最高性能輸出。玩家亦可透過《Lenovo Vantage》應用程式,優化 Lenovo LA1 晶片的設定,掌控風扇系統、超頻控制及其他功能。
▲透過《Lenovo Vantage》應用程式可以控制電腦的各種設定。
機身共設 10 個連接埠,機身左側設有 USB 3.2 Gen 1 Type-A 及 USB Type-C 3.2 Gen 2(DisplayPort 1.4)各一;至於 3.5mm 耳機/麥克風複合式音訊插孔、攝影機開關及一個 USB 3.2 Gen 1 Type-A 則位於機身右側。
▲機身左側及機背的其中兩個 USB Type-C 提供 DisplayPort 1.4 規格,加上 HDMI 連接埠,連同本身的顯示屏,可以同時提供四屏幕顯示輸出。
其餘連接埠則位於機背,包括 LAN 頭(RJ45 Ethernet)、一個 USB Type-C 3.2 Gen 1(DisplayPort 1.4 + Power Delivery 140W)、HDMI 2.1、兩個 USB Type-A 3.2 Gen 1(其中一個支援 Always-on 5V2A 充電功能)及電源插頭。由於連接埠分散在機身不同位置,就算同時外接電源、滑鼠、SSD、外置顯示器等多個裝置,可大大減少電線互相糾纏的機會。
▲機背連接埠布局:RJ45、USB Type-C、HDMI 2.1、USB Type-A x 2、電源插頭。
雖然遊戲桌機在性能方面保持領先,並且短時間之內這種局面不會改變,但由於其散熱和功率預算,每一代推陳出新的電競筆電都在縮小與遊戲桌機之間的差距。現在已經推出的 Nvidia RTX4090 系列筆電 GPU 可能會對桌上型的 RTX 3090 造成威脅。當然,由於關於 TDP 的決策,真正筆電的實際性能也許會有所不同,但成績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也表示,即使是入門級的下一代電競筆電也會狠狠地將 PlayStation 5 和 Xbox Series X 等遊戲機牢牢地踩落塵土中,在玩跨平台遊戲時有望體現更卓越的價值。
如果將絕對最高階的筆電與你所能組裝的最高階桌機相比,性能差距可能會很明顯。舉例來說,雖然 MSI Titan GT77 裡面配備有行動版 3080 Ti,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中的得分略低於 30,000 分,但 3090 Ti 桌機系統(你可以用相近的預算組成)在同一測試中得分會落在 50,000 的中間範圍內。顯然,最好的桌上型電腦在對陣最好的筆記型電腦時屢戰屢勝,至少理論上在性能方面沒話說。
實用性能
雖然上面講了絕對性能,但拿兩個不同產品的頂級產品相比可能會有點誤導性,因為大多數電腦遊戲玩家不會買它們。或是需要這麼高的性能才能夠在良好的效果全開的設定下玩遊戲。以如 Razer Blade 15 等主流款電競筆電來說,很容易就可以迎頭趕上中階的遊戲桌機,3070 Ti 可以在小小的身軀裡面提供與桌上型 RTX 3060 Ti 非常相近的性能。這點改變了電競筆電和遊戲桌機之間的框架,因為大多數電腦遊戲玩家實際上所用的桌機性能並不比現代新型電競筆電要好。
以各種頂級明星產品(如 RTX 4090)堆疊起來並不能代表任何一種類型設備的典型遊戲體驗,如果你今日買了一台像樣的電競筆電,那麼你並不是在遊戲桌機性能的低階,而是介於中階與中高階之間。即使在電競筆電中選購價格更合理的機型也有很實惠的性能。例如,配備 1080p 螢幕和行動版 GTX 1660 Ti 的電競筆電可能會等於或超過 Xbox Series S 主機的預算,但卻能提供令人滿意的下一代遊戲體驗,因此你沒有理由看不起電競筆電。
圍繞著電競筆電開銷討論中另一個話題就是對於遊戲元件的需求,例如高速 CPU 和 GPU。雖然這些零組件的需求大大抬高了價格,但大多數比較重度的遊戲玩家對於電競筆電相對興趣較低,也令它的價格保持在還算合理的範圍內。這就造成一個情況,你可以用購買桌上型 RTX 3060 Ti GPU 與 CPU 的預算買下一整台 3070 Ti 電競筆電。當然,確切價格會隨時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看清楚你付出的錢實際上得到了什麼,同時也要記得遊戲桌機不見得就比電競筆電來得物有所值。
可升級性
除了罕見的例外和一些失敗的實驗,典型得電競筆電唯一可以進行的升級是 RAM 和儲存空間,如果你想要更好的 CPU 或 GPU,幾乎肯定只能買一台新的筆電。這點可能永遠都不會改變,因為模組化筆電在目前來說實踐性不佳,而且每家品牌都有自己的高度訂製筆電外殼和主機板。
在桌機上,你可以隨時更換所需要的任何零組件。因此,如果你只想要升級或更換新的 CPU 或 GPU,相對操作會更容易。然而實際上的實踐也沒那麼簡單,升級到新的 GPU 後,你就會想要連帶升級 CPU;新的 CPU 可能就需要新的主機板,而新的主機板可能還要跟著換新的 RAM。等你換完一輪,你又想要把舊 SSD 換掉,或是電源供應器跟不上新換上的零組件也需要換一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單一零組件升級後就可能會產生連帶的骨牌效應,最終很可能演變成索性分期付款買一台新的遊戲桌機。
雖然遊戲桌機在性能方面保持領先,並且短時間之內這種局面不會改變,但由於其散熱和功率預算,每一代推陳出新的電競筆電都在縮小與遊戲桌機之間的差距。現在已經推出的 Nvidia RTX4090 系列筆電 GPU 可能會對桌上型的 RTX 3090 造成威脅。當然,由於關於 TDP 的決策,真正筆電的實際性能也許會有所不同,但成績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也表示,即使是入門級的下一代電競筆電也會狠狠地將 PlayStation 5 和 Xbox Series X 等遊戲機牢牢地踩落塵土中,在玩跨平台遊戲時有望體現更卓越的價值。
如果將絕對最高階的筆電與你所能組裝的最高階桌機相比,性能差距可能會很明顯。舉例來說,雖然 MSI Titan GT77 裡面配備有行動版 3080 Ti,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中的得分略低於 30,000 分,但 3090 Ti 桌機系統(你可以用相近的預算組成)在同一測試中得分會落在 50,000 的中間範圍內。顯然,最好的桌上型電腦在對陣最好的筆記型電腦時屢戰屢勝,至少理論上在性能方面沒話說。
實用性能
雖然上面講了絕對性能,但拿兩個不同產品的頂級產品相比可能會有點誤導性,因為大多數電腦遊戲玩家不會買它們。或是需要這麼高的性能才能夠在良好的效果全開的設定下玩遊戲。以如 Razer Blade 15 等主流款電競筆電來說,很容易就可以迎頭趕上中階的遊戲桌機,3070 Ti 可以在小小的身軀裡面提供與桌上型 RTX 3060 Ti 非常相近的性能。這點改變了電競筆電和遊戲桌機之間的框架,因為大多數電腦遊戲玩家實際上所用的桌機性能並不比現代新型電競筆電要好。
以各種頂級明星產品(如 RTX 4090)堆疊起來並不能代表任何一種類型設備的典型遊戲體驗,如果你今日買了一台像樣的電競筆電,那麼你並不是在遊戲桌機性能的低階,而是介於中階與中高階之間。即使在電競筆電中選購價格更合理的機型也有很實惠的性能。例如,配備 1080p 螢幕和行動版 GTX 1660 Ti 的電競筆電可能會等於或超過 Xbox Series S 主機的預算,但卻能提供令人滿意的下一代遊戲體驗,因此你沒有理由看不起電競筆電。
圍繞著電競筆電開銷討論中另一個話題就是對於遊戲元件的需求,例如高速 CPU 和 GPU。雖然這些零組件的需求大大抬高了價格,但大多數比較重度的遊戲玩家對於電競筆電相對興趣較低,也令它的價格保持在還算合理的範圍內。這就造成一個情況,你可以用購買桌上型 RTX 3060 Ti GPU 與 CPU 的預算買下一整台 3070 Ti 電競筆電。當然,確切價格會隨時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看清楚你付出的錢實際上得到了什麼,同時也要記得遊戲桌機不見得就比電競筆電來得物有所值。
可升級性
除了罕見的例外和一些失敗的實驗,典型得電競筆電唯一可以進行的升級是 RAM 和儲存空間,如果你想要更好的 CPU 或 GPU,幾乎肯定只能買一台新的筆電。這點可能永遠都不會改變,因為模組化筆電在目前來說實踐性不佳,而且每家品牌都有自己的高度訂製筆電外殼和主機板。
在桌機上,你可以隨時更換所需要的任何零組件。因此,如果你只想要升級或更換新的 CPU 或 GPU,相對操作會更容易。然而實際上的實踐也沒那麼簡單,升級到新的 GPU 後,你就會想要連帶升級 CPU;新的 CPU 可能就需要新的主機板,而新的主機板可能還要跟著換新的 RAM。等你換完一輪,你又想要把舊 SSD 換掉,或是電源供應器跟不上新換上的零組件也需要換一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單一零組件升級後就可能會產生連帶的骨牌效應,最終很可能演變成索性分期付款買一台新的遊戲桌機。
雖然遊戲桌機在性能方面保持領先,並且短時間之內這種局面不會改變,但由於其散熱和功率預算,每一代推陳出新的電競筆電都在縮小與遊戲桌機之間的差距。現在已經推出的 Nvidia RTX4090 系列筆電 GPU 可能會對桌上型的 RTX 3090 造成威脅。當然,由於關於 TDP 的決策,真正筆電的實際性能也許會有所不同,但成績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也表示,即使是入門級的下一代電競筆電也會狠狠地將 PlayStation 5 和 Xbox Series X 等遊戲機牢牢地踩落塵土中,在玩跨平台遊戲時有望體現更卓越的價值。